凱爾特人VS獨行俠,拋開場外爭吵的聲音,其實是一組挺優美的對決。兩支球隊走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,一邊是棄五外,回歸終結中鋒+雙3D前鋒的獨行俠,另一邊是堅持五外,把這條路的配置優化到極限的凱爾特人。兩邊的選擇沒有對錯之分,雖然各自所走的彎路看起來像對方現在的答案,但兩支球隊核心的特點、所處的建隊階段不同,也擁有不同類型的沉沒成本和球隊習慣,走向不同的道路,可說是在站在各自位置上最好的選擇。
有關兩支球隊的建隊話題,手机看片网站等打完總決賽再聊,現在要關心的,兩支隊伍在一輪係列賽中攻防博弈。
如果你看過我之前的幾篇關於獨行俠的係列賽前瞻,應該知道,我又要先談銜接段了。
為什麽每一次講獨行俠的前瞻,都要強調銜接段?
有一部分原因是,獨行俠每一輪打的都是強手,把把質量局,而改變質量局平衡的,往往是中後段輪換的某個變量(跟狼這輪相對特殊,狼比較抽象,東子這輪也不是人)。這跟古代打仗是一個道理,如果不是A過去的碾壓局,往往要“以正合以奇勝”,兩邊主力大軍正麵僵持動彈不得,哪一邊有奇兵襲敵後方或者斜刺裏殺出援軍,另一邊就會招架不住。
誰是獨行俠的奇兵?
在總決賽之前,是萊夫利。
季後賽至今,萊夫利場均正負值6.8,排名球隊第二。獨行俠首發中鋒加福德的正負值是-1.8,在常用核心輪換裏隻是好於哈達威和艾克薩姆。萊夫利現在和未來可能都是比加福德更好的球員,他有更大的體型和更高的球商,但兩人現在的水平沒有檔次差距,正負值的區別更多體現的是出場時段差別——西部沒有一個替補中鋒能打過萊夫利。
48分鍾護筐延續性,這不是獨行俠最核心的競爭力,但它是獨行俠之於接近檔次球隊的差異化競爭優勢,是他們贏球邏輯中不能忽略的重要環節。
巧合的是,凱爾特人很重要的一條競爭優勢是48分鍾空間延續性,而這一條所拆解的又恰好是對手的護筐中鋒。
凱爾特人是一支絕對特別的球隊。即使五外打法早不是陌生玩意兒,在他們之前也沒有哪一支球隊能擺出真正意義的48分鍾五外。過去的凱有羅威,過去的火箭有卡佩拉,卡佩拉走了有威少,過去的獨行俠有鮑威爾、尼利基納和發育不完全的約什·格林,而雄鹿始終有揚尼斯。現在的凱爾特人,首發5人組空間無尿點,替補席三劍客,霍福德、豪瑟和普理查德都是真正意義的射手。加福德、萊夫利,對陣雷霆可以防約什·吉迪、卡森·華萊士,對森林狼可以防李凱爾,對快船也防過曼恩,但凱爾特人不會提供給他們這類對位,顯然,也沒有中鋒願意跟著波神和霍福德去弧頂站崗。
凱的配置特點在某種意義上,確實拿掉了俠在西部的一項重要優勢。但銜接段依舊是俠要把握的部分,因為除了5號位的護筐延續性,俠還有其他“品種”的延續性:
主攻延續性。雙控主攻手帶隊的重要優勢是可打主C接力,一人不在場,另一人能釋放更大的攻擊能量;
終結延續性。沒啥說的,加福德能吃的餅,萊夫利大部分也能吃;
理論上的鋒線延續性。如果基德想,PJ-華盛頓、小瓊斯、克勒貝爾三個前鋒能覆蓋全部3/4號位時間。除了對位強度,三人還可以提供5號位之外的護筐質量,是獨行俠防守體係重要的一環。這裏的疑問是克勒貝爾,手机看片网站放在後麵展開;
理論上的空間延續性。這方麵確實隻停留在理論。季後賽開打前,對獨行俠空間的期待是替補好於首發,但季後賽中實際表現是,首發兩個3D前鋒回應不錯,替補席第一射手哈達威存在感稀薄,現已掉出了輪換。
拚圖回應這種事很難說清楚,總決賽誰靈誰不靈得看天。不管是拉滿空間的唯一陣容還是48分鍾空間延續性,俠都做不到凱的級別,但他們沒有TJ-麥康奈爾、西亞卡姆、哈克斯這樣不擅長三分的非5號位球員,也沒有奧科羅、內史密斯這樣季後賽就沒回應過的球員。在不同的係列賽裏,俠各種質量的射手都有過高光局,這股“邪乎勁兒”或許還沒過去。
反過來,凱爾特人替補三劍客的投籃雖強,防守卻是不折不扣的降級:
霍福德是合格的季後賽首發級別的中鋒,在波神缺席期間圓滿完成了任務,而在波神回歸後,霍福德回到替補席可以看做是綠軍深度上的補強。但霍福德在東部出線之旅中暴露了遭遇頂級後衛的防守被動,這件事東契奇、歐文顯然也會頻繁嚐試;
豪瑟如果繼續不能投進三分球,他作為防守漏洞就失去了上場理由,而凱爾特人不能在替換豪瑟之後繼續維持48分鍾全射手,除非他們打7人輪換;
普理查德是個有趣的變量,他也許是綠軍的優勢,也可能是劣勢,這得看他具體的發揮。手机看片网站後文展開。
另外,不同於球迷風評中的“塔圖姆全靠隊友”,綠軍其實遠比風評認為的要依賴塔圖姆。季後賽至今,塔圖姆在場時,綠軍場均贏10.1分,而他不在場時,綠軍沒有贏分。
波神缺陣導致替補深度受損,綠軍季後賽主要靠首發贏球,這是塔圖姆on/off數據豪華的原因之一。但也不可否認,塔圖姆作為綠軍第一主攻手在開發進攻級別上的難以替代。看似進攻點多,實際需要第一主攻手壓陣,其他點才能順利開張的案例,這在季後賽並不算少見。比如18年常規賽薄紗聯盟的猛龍替補,到了季後賽各個不靈,球隊進攻也就愈發依賴頭牌德羅讚。綠軍還存在鋒線替補較弱,塔圖姆在防守體係中往往扮演特殊對位角色等等情況,這些都讓綠軍比大眾認為的更依賴他們的頭號球星。
各種各樣的要素疊加之後,俠能如願地再次拿到銜接段優勢嗎?
如果俠能做到,他們就能把比賽帶入關鍵球,而這是他們更舒服的贏球領域。我並不認為俠打關鍵球必勝,畢竟一輪至多7場的係列賽,5分之內,1~2個球的變數,誰都沒有絕對把握。但如果比賽總是拖到這個時候,俠、東/歐、基德,顯然是比遛、哈/布、卡萊爾更難對付的組合。凱爾特人不會希望是這套劇本。
凱爾特人需要在常規賽時間擊敗獨行俠,而這需要他們把理論上更優美、更閉環的陣容邏輯展現出來。
凱和俠的建隊邏輯是不一樣的:
凱在做的事情一直是拉長短板。在少帥幾次精準出擊得手後,凱在現行勞資協議下的建隊已經完善,後場雙控攻防兼備投突傳皆能,5號位頂級空間支持且護筐優秀,雙探花自身攻防一體。可以說,在首發階段,沒有任何一支球隊能跟比綠軍比短板的尺寸;
俠在做的事情是進攻放大核心長板,防守保護核心短板。俠在這件事上沒有做到極致,他們的配置優先傾向了防守。在某種程度上,俠是一支準重建球隊,目前的核心輪換班底,跟22年打入西決的班底換了大部分人。俠從23年截止日前賭歐文開始,經過一係列操作,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積攢的這套新陣容,框架清晰,但細節還需打磨。首發3號位是底薪淘的邊緣人,首發4號位第一次打季後賽,並列球隊第一中鋒的萊夫利是一年級,這對總決賽球隊來說有點極限。俠能走到這裏,實在是大家都比預期表現好得多,而有些表現不那麽好維持。
PJ-華盛頓和小瓊斯的三分回應就是不好維持的一部分。華盛頓現在成了左側底角之神了,這個位置季後賽投出了46.2%的命中率,這跟常規賽去到獨行俠後連續打鐵完全是兩個版本。小瓊斯至今三分命中率39.6%,換掉了季後賽初期的“拒投”模樣。
我認為,綠軍依舊不會太懼怕這兩人的出手,但雷霆的死法他們會警惕。
在西部,雷霆和狼防俠的方式並不一樣:
雷霆堅決放空底角射手,極限收縮兵力。即便俠的拚圖給了回應,雷霆內線“細狗”,沒有真·前鋒的配置特點也決定了,他們必須這麽幹。這一輪,獨行俠投出了39.7%的三分命中率,但雷霆對東歐兩個持球人的限製相對成功,東契奇這一輪的跳投手感也很糟糕,綜合算下來,獨行俠這一輪112的進攻效率並不出彩,雷霆在被拚圖三分懲罰後,交出了個相對體麵的防守成績單;
森林狼以中鋒沉退為主,嚐試過變招,比如戈貝爾做過強延誤、弱延誤、換防,銜接段還守過聯防。在漏底角的尺度上,G1G2保守,G3G4激進,G5麵對狂暴東,狼已是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,策略不重要了。狼在領防環節上被徹底打爆,中路護筐也跟著沒守住,G3錯誤的策略更是辣眼。這一輪,獨行俠進攻效率118.3,為三輪最高。
綠軍防守的主旋律是中鋒沉退,但綠軍的資源和東部出線之旅展現的防守調整能力和紀律性,暗示了他們能做的選擇很多:
波爾津吉斯同樣是體型高大的護筐中鋒,他的防守能力不會強於戈貝爾,但他身邊4個點的協防卻更好,而狼兩個擔任無球防守任務的球員——唐斯和康利——協防能力都不足以給獨行俠造成麻煩;
凱爾特人擁有防守類型更接近多爾特、曼恩的霍樂迪,這種墩子類型的後場,防東契奇效果要好於細狗型領防人;
狼和雷霆都沒有辦法守中鋒與前鋒的先手錯位。狼是因為康利鎖死了對瓊斯,別人他都對不了,而雷霆壓根沒有大體型前鋒對中鋒。但這個領域是凱爾特人的專精,他們必然會嚐試。在東部,凱爾特人交出過霍福德對奧科羅,進而讓騎士進攻癱瘓的戰績。
狼和雷霆能玩的姿勢,綠軍大部分都能玩。狼和雷霆玩不出的姿勢,綠軍也能嚐試。也許沒有一種姿勢能絕對按死獨行俠,但綠軍不會像雷霆這樣,對手頻頻回應底角三分也隻能用臉接,或者如狼一般,領防和中路被打穿便陷入慌亂,他們根據形勢做調整的餘地更大。
除非東契奇真的手撕一切,華盛頓和瓊斯給空就懲罰,不然實在想不出一種綠軍防守陷入絕望的局麵。當然,這兩件事在西部過去兩輪的係列賽中確實分別發生過,你也不能排除總決賽他們同時發生的可能性。
所以,對於綠軍的防守和獨行俠的進攻,也許我會報以相同級別的期待。
球場另一端的情況,可能既簡單又複雜。
簡單的是,從底層邏輯上講,綠軍進攻就是為獨行俠這種防守配置準備的。綠軍先用五外摘掉對手的護筐點,這是削你的防守長板,接著用自己並不短的進攻短板(霍樂迪和懷特之一),配合雙探花收拾對手的防守短板。綠軍這套邏輯意味著,東契奇很難藏,綠軍能打到綠軍痛點。
但複雜的是,綠軍針對弱點的履曆,這在過去幾年季後賽並沒有達到過他們理論上該做到的級別。
俠有兩個理由相信,他們不會讓雙探花輕易得逞:
首先,俠在鋒線上安排了華盛頓和瓊斯,看起來也是為了這種時刻準備的。這兩個鋒線單防點的質量遠比東部同位置強悍;
第二,獨行俠是一支前場三個位置都能護筐的球隊,不會中鋒站崗就下線全崩。並且,基德時代的獨行外線輪轉能力也一直算不錯。這些都可能讓他們比一般球隊更有信心應對五外。
從我對獨行俠西部出線過程中的防守表現看,有一個很致命的問題他們需要警惕的——東契奇延誤規避點名這件事,依舊不能算獨行俠防守體係中成熟的部分。直接給換防或者東契奇沉退更為常見。俠的護筐能力保證了東契奇被過的身後安全,但相比於雷霆半吊子射手群,以及狼永遠有拖空間點的環境和糟糕處理球,如果你對綠軍的一線防守被太快擺脫,或者防擋拆中給了太大的投籃空間,後果無疑要嚴重得多。
有兩個案例也許在暗示,比起護筐與輪轉,防綠軍的重點在上線對持球人的綜合防守質量:
22年的總決賽。勇士的單防、換防、延誤做得到位,夾擊低位錯位,有就近的輪轉補位,夾擊三分線持球人則會注意截斷給掩護人的出球,對突破球員的大尺度協防盡量來自視野盲區。這些策略都拒絕了雙探花就近出球創造簡單三分機會,目的是讓雙探花在持球中陷入困惑,找不到出球點而失誤。考驗的是雙探花的處理球;
熱火這幾年季後賽對綠軍的防守也是一個道理。過去不談,麵對這支進攻配置又升級,雙探花也更成熟的綠軍,斯波拿出的策略依舊很有意思。他用熱巴防塔圖姆,希羅防布朗,遇掩護換防的這些安排,目的都是減少綠軍致命的定點三分,把更多博弈的環節放在持球人這塊。熱巴和希羅的對位安排又體現了斯波防綠軍的兩種思路——自己最好的單防人防對手的第一主攻手,沒毛病。最弱的單防人防對手第二主攻手什麽意思?
其實,希羅對的也是對麵出球最差的一點,這意味著布朗擊穿單防時,熱火上協防被傳球懲罰的概率小一些。
斯波頗具先鋒藝術的防守布置最終失敗了,但熱火總體上還是比後麵的騎士和步行者防得好。這進一步暗示了獨行俠——防綠軍還得從雙探花這下手,上線對持球人的防守依舊是重點,他們限製綠軍最重要的機會,仍然在雙探花的持球綜合處理能力。
總體來說,我認為這一端對於獨行俠的考驗更大一些。綠軍進一步升級5號位,把外線最後一個點也升級為開發手,等待就是這一刻。他們已經把創造投籃機會的成本壓到了最低,給了自己足夠試手感的容錯率。反過來,俠這一端要拿出完美的執行力,沒有多少犯錯的空間。
最後,說兩個看起來很微末,但其實不能忽略的X因素:
第一個,克勒貝爾在這一輪算防守強點還是弱點?
西部第一輪,快船有威少,克勒貝爾在4號位上按死威少是無疑的防守強點。後兩輪他幾乎沒打,不過我認為,他對雷霆、森林狼,在打4號位的情況下依舊是防守強點,因為那兩支球隊的空間瑕疵更多。
但對綠軍就不好講了,克勒貝爾的機動性可能無法防5號位之外的綠軍球員,如果他跟萊夫利守錯位,就會觸發萊夫利防塔圖姆、傑登之類的有趣對位。防豪瑟得看豪瑟做不做人。基德要怎麽讓克勒貝爾登場後有足夠的價值,這會成為一個有趣的X因素。如果克勒貝爾的單防、換防表現超過預期,獨行俠才算真正意義上拉滿了3/4號位體型。
這很重要,獨行俠在大交易後跟綠軍那次交手,崩盤最重要的原因是鋒線防守對不上。此時小瓊斯還有兩場才重歸首發,而格林對不上雙探花。基德不能像前兩輪那樣,銜接段領防降級,放鬆給主攻手的對位壓力。要麽確保華盛頓和瓊斯覆蓋雙探花的時間,要麽找到一個奇兵,交出意外的對位效果;
第二個,普理查德和哈迪,誰是合格的第三後衛?
這很重要。俠在對雷霆的後期和西決挖掘了哈迪的價值,續上了他們火力降級的東歐拆開帶隊時段。哈迪能把表現代入總決賽嗎?如果可以,獨行俠銜接段贏分的希望又增加一點。
反過來,普理查德能成為綠軍外線歇口氣的援手嗎?他的三分和偷板絕對有用。22年,普理查德、格威這些人不及勇士板凳,後段輪換下風是凱爾特人輸掉總決賽的隱藏因素之一,而這一季的普理查德顯然變強了。
如果普理查德和豪瑟都不做人,綠軍可能要打6.5人輪換,霍福德能跟波神一起打球的優勢在這裏顯現。這是綠軍深度最後的退路。
總體而言,這會是一輪有趣的總決賽。從球評角度看過去,持球大核心和五外陣容都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正名機會,無論哪一邊獲勝都是值得紀念的時刻。從球迷角度講,這也注定不會是平淡的總決賽,跟去年約基奇加冕典禮,邁阿密童話體麵結局,手机看片网站都有光明未來的其樂融融不一樣,此時兩邊的球迷已是紅溫,決出勝負後,輸球一方的夏天,注定不會好過。
但樂觀地說,凱起碼還有1年保持陣容的能力,史蒂文斯為了“過苦日子”做了足夠多的準備,他們擁有足夠的建隊完成度和充分的衝冠敘事鋪墊,更多證據指向了屬於他們的夏天即將到來。而獨行俠這一波建隊也有2~3年的窗口期,他們還有繼續修補陣容的能力,東契奇看起來是那種注定要加冕的選手,那位達拉斯名宿的故事也說明了,一時的榮辱成敗不足掛齒,笑到最後的才是真正的贏家。